降房价不应是限购政策终极目标


居住属性成为房屋的首要属性后,房价自然会回归理性。

“高烧”多年的中国楼市在“十一”黄金周迎来了各地政府的连番重拳打击。自9月30日至10月5日,短短6天时间,北京、天津、深圳等共计15个城市先后发布楼市调控新政,多地重启限购限贷。有数据显示,截至9月,中国百城住宅均价上涨至每平方米12617元(人民币,下同),环比连续17个月上涨,同比连续14个月上涨。在“北上广深”4个一线城市,高高在上的房价已成民众不可承受之重。所以,对此次各地政府的政策“连击”,民众纷纷拍手叫好。甚至一些网民还称,希望政府再出狠招,让楼市一降到底。

客观而言,寄望通过行政手段让高高在上的房价“一夜回到解放前”,不现实!毕竟,房地产产业链涉及的上下游太广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假若政府真让楼市“雪崩”,那它将成为压垮中国经济的“最后一根稻草”。更为重要的是,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转换增长动力尚需时日,还需要发挥房地产行业的支撑作用。也正因此,政府对房地产业可谓是爱恨交加。

那政府究竟该如何来调控楼市?要达到怎样的效果才能说楼市调控成功了?要回答这些问题,就不得不提到房屋的两大属性——居住属性和商品属性,其中居住属性是首要的。1998年房改之前,在中国,居住是房屋最为核心的属性;房改后,商品逐渐成为房屋的另一属性。

近些年来,尤其是最近5年,在各路资本大肆炒作之下,房价一路走高。房屋和楼市成为了资本的传输工具和社会财富的“吸附器”。在“北上广深”,一套60平方米的房子动辄三四百万元。楼市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,实则是实体经济的羸弱不堪,更没有增加社会财富。房屋的居住属性被商品属性挤压得几乎不见了踪影。

於此而言,楼市调控的终极目标不是把房价降下来,而是要为房屋的属性“拨乱反正”,尽快让居住属性成为第一要义,商品属性次之。倘若做到了这一点,市场上的炒作行为将会大大减少,房价自然会回归理性,楼市调控方可言“成功”。不可否认,要实现这一目标,难度不小,但让“居者有其屋”是每个政府的基本责任,因为这事关民众的幸福和社会的长治久安。

来源: 侨报网